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,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,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。”一代代文藝名家,既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“高手”,也是在扎實繼承傳統基礎上用心、用情、用功進行新的文化創造的“大咖”。因為有他們,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既堅守中華之“根”和“魂”,又不斷融入時代和人民,中華文脈也因他們的努力得以薪火相傳、久久不息。
下面是國畫名家張介宇老師的作品。
張介宇,1948年生于河南省濮陽縣,F為北京胡楊禮贊書畫院院長、胡楊藝術研究院院長、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、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、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、北京大學兼職教授、嶺南大師黎雄才入室弟子、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胡楊禮贊創作者。
先后在北京中國美術館、革命軍事博物館、廣州、西安、蘭州、煙臺、天津、哈爾濱、美國、英國、法國、俄羅斯、澳大利亞、日本、韓國等地舉辦過個展和參選聯展。其作品《萬壑松云》被中南海懸掛收藏,《長青圖》被毛主席紀念堂收藏,并且三次為人民大會堂創作巨幅國畫作品:《洗滌萬壑無纖塵》(2010年)、《幽谷飛流圖》(2011年)、《胡楊禮贊》(2015年)。出版著作有《張介宇畫集》(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)、《當代中國畫名家——張介宇精品選》(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)、《胡楊禮贊(長卷)》(人民美術出版社)、《張介宇畫選》(人民美術出版社)等。
(邵大箴評)當我第一次看到張介宇先生描寫胡楊林的畫作《胡楊禮贊》之后,內心為之一振。這幅展示在我眼前的長卷,是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周圍空寂的荒漠地區大片胡楊樹的生命狀態。它們枝葉繁茂、欣欣向榮,它們凋零衰頹、不屈不撓;它們頑強再生、繁衍不息⋯⋯我還來不及對這幅大畫細細觀賞,憑看畫的直覺,我意識到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大幅山水畫,而是對有獨特品格的胡楊樹的禮贊,是借以表現一種生生不息精神的藝術力作。待我隨著長卷的展開細細觀賞,我最初的震撼之情并不消減而仍然沉浸在感動和敬佩之中,這既是為胡楊樹頑強生命力而感佩,也為作者獻身藝術,用繪畫形式弘揚一種崇高精神的努力所折服。
張介宇與薛永年老師交流
文/薛永年
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副院長、中央美術學院教授
張介宇先生是著名的中國畫家,他畫胡楊尤為獨特。多年前就畫過《胡楊禮贊》長卷,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,得到業界極高的評價。這次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主廳請張介宇畫《胡楊禮贊》是非常正確的選擇。
胡楊林贊一生生不息
20cm×480cm2012年西北民航貴賓樓收藏
張介宇在創作上,注重寫生,把傳統的筆墨和西畫的空間處理和造型觀念結合起來,在發揮筆墨的同時,也強調色彩的表現力。他創作的“胡楊禮贊”是非常成功的殿堂畫作,受到專家學者的廣泛好評。風格質樸、平實、熊強、厚重、氣勢磅礴、內涵凝重、筆墨渾厚、非常凝練、色彩輝煌,有充分的視覺張力、有深厚的歷史空間、更有民族精神。
因為他畫胡楊非同一般,不僅對這個題材背后的意義體會很深,而且藝術表現也非常成功。胡楊,我們都知道有著“生生千年不死,死千年不倒,倒千年不朽”的美譽,一個千年有多長,它相當于縱貫了我們中國的歷史。
張介宇作品《胡楊禮贊》,懸掛于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
看到它,就會想到這種生命的輝煌是與我們民族同在,而它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頑強不屈,生生不息,恰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反映!就會聯想到一帶一路的宏大戰略!
張介宇先生把胡楊畫到金色大廳里,在政治意義上講是絲綢之路的再現,是一帶一路的偉大發展!在藝術上講,是洪鐘大呂的創作,也是屬于山水畫里的重大選題。通過焦點透視,把胡楊畫的非常高大雄偉,體現了它的崇高壯美感,從畫面上的縱深又能看到生命力旺盛的胡楊后面,在浩瀚的沙漠里的生存環境。用中鋒畫出的樹桿,強勁有力,有如石頭般結實,茂盛的樹葉是根據實際的觀察,一簇一簇地畫出葉子的質感,有了體感就有了光影的閃爍,畫面上的題詞也反映了中國畫的特點,落實到生命的輝煌上。
(劉曦林評)望介宇筆下之胡楊榮枯之狀,鋼鑄鐵打之如塑體量,或許可與霍去病墓石雕可比,決不與窗外輕煙薄霧般的桃柳同一格調。筆者在介宇家得觀其2000年所作《萬壑松風圖卷》,松林蒼郁勁拙,山岳高聳神奇,若聞泉流瀑泄,若接層云蕩胸,乃如洪鐘大呂之交響大曲,同年所作《黃河頌歌》,寫壺口飛龍涌珠、萬雷轟鳴之境,氣勢博大雄強,入選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辦之“中華世紀之光——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大展”并非偶然。他已經有春發、夏茂、秋黃、冬勁的起承轉合構想,已有以胡楊為主體附以紅柳、蘆草的布局層次,且具近有巨木、中有河灘、遠有大漠遠峰的縱深關系,已經體現出以寫實為宗的嚴謹造型和雄強蒼勁的筆墨骨力、蓊郁繁茂的氣氛渲染融為一體的匠心,最后面胡楊倒而不朽的形象,筆墨更加蒼厚,甚至于有些悲壯。他畫胡楊的過程也是與胡楊互塑的過程。當他為胡楊造像的同時,也是在為自己畫像,同時,大自然、造化、胡楊也在進一步塑造他。不僅塑造他的魂靈,也塑造他的藝術思維和藝術道路。它還啟發我們:胡楊精神與人的精神、品格修行與藝術深度的理解和把握有何內在聯系,美術家、美術作品、美術史、美術理論,乃至整個人類的物質與精神的文明,欲求在不已的反思和研究中前行,盡可以胡楊為師,也無不在胡楊面前經受歷史的考驗。
《大漠之行》
《胡楊禮贊》 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懸掛
《萬壑松云》 中南海收藏懸掛
《 紅潮弄天》
《鐵骨千秋》
《 黃山夕照》
《鐵骨》